SBET实博·(中国)集团
关于成长的回忆SBET实博APP网站
发布:2024-04-17 06:13:06 浏览:

  2014年,很多人以为,最有可能影响到广大家庭的一个事件是“单独二胎”政策的实行,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他们不停地向自己追问,然后谨慎地得出一个“生”还是“不生”的答案。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再生一个孩子这件事想得更多,想得更透。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进步,他们变得更加理性地对待生育,同时也更加理性地对待孩子教育和成长中的方方面面。除了“单独二胎”,今年影响孩子成长的事件还有许多,下面几件,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是一件盼望太久的喜事。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且已经过去接近一年,人们却惊讶地发现,预想中的第一波生育高峰却并未如期出现。

  对于这样的结果,国家卫生计生委监督局监察专员赵延配解释,生育政策有一定滞后性,各地批准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时间也不一样,“最少到第二年、第三年,才能看到整个生育水平是否有一个大的变化。”但他也承认,“单独二孩”所涉及的很大一部分是城市人口,即使政策允许,很多年轻夫妇因为多种原因,也并不急于要孩子。另外有调查表明,农村年轻一代的生育观也发生变化,想生二胎的比例并不高。也有专家分析,明年是羊年,受传统观念影响,生育也会出现下降。

  生不生二胎,对于很多符合“单独”条件的年轻父母来说,是一个万分纠结的事情。不少人想要第二个孩子的愿望受到现实的重压,犹豫不决。比如现在养孩子的成本太高。有个家长算了一笔账:我女儿小时候,光奶粉一项,200元一罐,每月要吃5罐。还有尿不湿、服装、玩具等,七七八八家庭开支很大。读幼儿园后,奶粉钱变成了培训费,钢琴课、英语培训课都很烧钱。养两个孩子,开销还会大很多。有的夫妻双方都要工作,没有老人帮忙带,或者心疼老人年纪大身体不好。可是交给保姆又不放心,或者没有请保姆的经济能力。另外一些父母觉得养孩子太累,最怕孩子生病,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承担巨大的责任,操一辈子的心。一个妈妈说:“如果再生一个孩子,一想到怀孕的呕吐、分娩的疼痛、养育的辛苦,这些都得重头再来一遍,我就感到内心恐惧。”

  当然,多一个孩子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比如生了儿子的想再要一件“贴心小棉袄”,生了女儿的想凑一个“好”字。即便是生了两个儿子或者两个女儿也很好,他们在一起成长不孤独、不那么娇气、习惯分享。有的父母甚至表示,有了二胎之后自己反而轻松了,因为他们两个可以一起玩,不用缠着爸爸妈妈。长大以后,两个人做事也有商有量、互相帮忙,朋友自然不能和“手足之情”比。将来父母老了,养老负担也可以减轻。所以一些父母抱着“穷有穷的养法,富有富的养法”的心态,准备好了迎接生命中的第二个小天使。

  2013年的一档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社会关注度。一个普遍被认可的说法是,《爸爸去哪儿》表达了对中国式家庭中父亲角色缺失的一种警醒和呼唤。作为一个3岁女孩的父亲,节目总导演谢涤葵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在事业奔忙中不断错过孩子每一步成长的父亲。而很多父亲为家庭打拼的同时,也跟他一样,成为了一个很少给予孩子陪伴的、让孩子又爱又难以真正亲近的角色。另一档节目《好爸爸坏爸爸》希望呈现出真实的中国式父子关系,因此并没有回避中国式家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在展示矛盾冲突时显得更加直白。

  2014年的电视荧屏上,至少有20多档亲子节目,除了《爸爸去哪儿2》外,还有不少是类似的明星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比如《爸爸回来了》《家有儿女》《我猜我宝贝》《爸爸你好吗》《辣妈学院》《花样爷爷》《因爱而生》《萌宠成长记》《爸爸请回答》《改造熊孩子》《宝贝看你的》《中国新生代》……

  名目繁多的亲子节目为了求异,也把触角伸向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比“明星带孩子”这种笼统的游戏式真人秀节目更加细分,从不同的角度来切入,比如聚焦幼小衔接启蒙教育的《一年级》,以“育儿师”这种专业人士来审视和反思家庭教育的《超级育儿师》等。《一年级》,以刚上小学一年级孩子的成长为主线,记录下孩子们诸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恐惧、第一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第一次被老师批评的失落委屈。“一年级”关系到孩子的社会身份与行为规范的建立,从家庭走向社会,是每个人都有的必经之路。《超级育儿师》一针见血地为处于育儿困境的父母指点迷津,传播最先进、实用和科学的育儿新理念。制作方表示:“育儿是个严肃话题,我们用纪实娱乐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一话题的关注,不消费明星。”《宝宝来啦》则以“宝宝游戏·家长竞猜”的形式来考验父母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老爸老妈看我的》中,每期有几名小孩离开父母独立完成人生中的第一次任务。节目的诉求是:“每年全国都有很多3至5岁的小孩,每个中国人都有3至5岁的经历,每个人都需要迈出自己成长的第一步。”

  这些节目的主要收看群体是80后观众,现在的年龄约25-30岁左右,成家有小孩的占绝大多数,他们的小孩子现在也几岁了。这些节目年轻人可以看萌娃,爸妈们可以看到自己,而爷爷奶奶还可以就此回忆起当初自己带孩子的经历。虽然亲子节目一拥而上曾经让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而且明星类的亲子节目一直被质疑有表演的成分,但是客观来说,越来越丰富多元的亲子节目的出现,确实迎合了很多家庭的实际需求SBET实博APP网站,给各种年龄、职业、成长背景的家庭提供了更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角度。

  有媒体报道,不少明星带着孩子以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广告中,这种现象以后可能改变。近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广告法修订草案二审稿规定,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角度考虑,不得利用10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根据这个规定,“广告代言人”是指除广告主以外,在广告中以自己的名义或者形象对商品、服务作推荐、证明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今后如果利用10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可能面临撤销广告批准、没收广告费用及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如果不出姓名、不以自己的名义做广告宣传,属于广告表演,不属于广告荐证;广告表演者无需为角色行为负责,而广告荐证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过,由于童星们有一定名气,他们为广告做宣传的行为属于代言。国外一些国家也明文规定,不得在广告中使用儿童形象以避免纠纷。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是美国最权威、最核心的广告管理部门,儿童广告是其重点关注的领域,加拿大也在《加拿大广告准则》第13条规定,广告中推销商品的模特必须是显而易见的成年人。

  对于这项规定,大家说法不一。首先,有人提出,这个二审稿还没有真正实施,也不知道具体的实行时间会是什么时候。其次,有人认为有些产品没有儿童形象的出现确实有点难以想象。比如有网友提出:“纸尿裤的广告怎么办,不能找个10周岁的去拍广告吧?”“我觉得那些不会说话的娃娃和《爸爸去哪儿》里面的小孩好可爱啊,不能代言很可惜!”“人家做人家的代言,你买不买自己说了算啊!”更多的网友表示支持这项规定,认为让儿童代言有家长靠孩子挣钱的嫌疑,本身就是一个荒唐的行为。另外,这种童星的光环对于小孩子来说未必是什么好事。更何况,小孩说的广告词他们自己都不一定全懂,更别说是否用过这些产品,或者是否具备把产品推荐给大众的底气。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王卫国表示,这项规定能保护儿童权益,防止其成为大人敛财的工具。国外的很多奶粉广告,都用了卡通形象或者绘画广告,厂商应重在说清产品性能,不应把孩子作为道具,诱导父母做出不理性的消费。

  对于广大家长和儿童消费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好消息。一些家长一直备受这类广告的困扰,因为小孩不像成人那么理性,也缺乏鉴别能力,看到童星代言的产品会更加买账。所以父母们往往会看到自家孩子经常学着广告代言中的“妈妈,有了××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我只喝×××”等浮夸广告语,被各种宣传攻势大于实际效用的产品迷惑。

  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和浙江率先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12月16日,教育部公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等配套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高考“一考定终身”、“一把尺子量万人”、“唯分数论”等弊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从实践看,高考“牵一发动全身”,单一维度、单个领域的改革很难取得较好效果。此次高考改革方案不再“零敲碎打”,强调系统设计,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不容忽视的是,与公众对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期待相比,新方案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秦春华指出,这一次的改革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么改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既有宏观上的理念创新,又有微观上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予以保障。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的最全面最系统的顶层设计,堪称中国教育史和中国考试招生制度史上新的里程碑。

  那么这次改革究竟变在哪里了呢?秦春华解释,变在大学招生录取的模式。恢复高考以来的30多年里,大学招生部门实际上只做了一项工作——录取,即根据事先编制好的招生计划,按照省级提供的高考分数和学生报考志愿,从高到低顺次录取,录满为止。“这不是招生。因为大学招生办公室根本没有见过学生长什么样,既不了解他们的想法是什么,性格是什么,也不清楚他们具有什么样的趣味和特点,等等。实际上,在传统模式下,大学录取的只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分数,而非招收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高校人才选拔原本是一项集科学、经验和直觉为一体的高智力工作,却变成了一项根本不需要任何智力投入就可以凭借计算机完成的体力活。”

  现在,大学招生录取的模式变成了“两依据,一参考”,也就是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多元录取。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必须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因此,除了高考分数之外,诸如价值观、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等对于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的综合素质都可以进入大学招生录取的环节,并且可能成为大学更为看重的录取依据。学生也可以根据大学事先公布的人才选拔要求,结合自身兴趣和特点,有针对性地主动选择大学。如此,通过大学和学生两方面的交互作用,实现了对基础教育的正确引导。

  三年前,清华博士研究生申磊停学创办“师兄帮帮忙”网站,希望用创业实现自己的价值。“师兄帮帮忙”是一款针对大学生的校园社交应用,帮助大学生解决交友、求职、学习等困惑,同时覆盖手机端和网页两个平台。两年前,一个名叫彭海涛的21岁成都男孩,因为酷爱动漫游戏,放弃了才读不到一年的大学,在父亲的支持下,与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历时两年研发出了国内第一款线D网络游戏《传说Online》,19岁就成千万富翁。到了今年,大学生停学创业从而获得成功的事迹不胜枚举。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创业热情如此高涨,创业者越来越低龄化?很多学校也纷纷鼓励在校大学生暂停课业去尝试自己现阶段最想做的事情,他们的家庭也以一种更加开明的态度来为孩子的想法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

  这个时代是一个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时代,衍生出很多新的事业机遇。和传统产业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不同,现在很多新生意的启动只需要一个好的想法和技术,通过一些现成的网络平台进行实践就能获益。比如今年有几个兰州大学的学生因为在外地吃不到正宗的兰州牛肉面,自己研发出一种原汤保存法,把最地道的牛肉面通过淘宝、微店等快递给全国的消费者,受到极大欢迎。而手机上受到欢迎的各种APP软件,不少也是出自大学生研发团队之手。

  在校学子停学创业是利是弊,也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引起了高校管理者及教师、学者的思考和重视。有些学校在积极探索尝试,有些在等待观望,赞同者认为这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又一次发挥其潜能和创造力的机会,是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成熟度较高的充分表现。而反对者认为,在校学子停学创业将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也可能因其经验阅历的不足导致失败而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因为大学生正处于学习、打基础的大好时期,应等其完成学业后再论创业。

  当然,尽管这个时代需要这样年轻有想法、有技能的创业者,但真正停学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少数。而且每个人的个性、天分和兴趣不一样,教育工作者也一直提倡因材施教,没必要把所有学生都禁锢在教室里。他们这批90后年轻人和80后比起来,确实有更大作为的空间。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些早早就为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并着手实践的人,不管是决定停学创业还是决定好好在校园打好基础,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也因此能够有一种更加主动的人生。